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焕发社会主义生机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称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可谓恰如其分。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焕发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一些答案。
其一,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突破教条。
1978年我国进行改革之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和体制机制就像“紧箍咒”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改革的起步阶段,有些人阻挠改革措施的实行,认为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从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切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我们突破了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传统理论,以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和敢闯敢干的魄力,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出发,闯出了新路。例如,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突破所有制的误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很快解决了返城知青的工作问题,解决了人民生活不便和日用消费品短缺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越来越便利,也激发了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不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良性的循环,推动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其二,实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对那些人民群众率先实行的、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进行总结,形成党的政策。例如,安徽小岗村农民的试验取得了极大成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并向全国推广,迅速改变了农村长期落后的局面;搞经济特区,是中央作出的战略选择,进而逐步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实践证明,我们党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获得前进动力。党和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
其三,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使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使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让我们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和竞争中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从差距中奋起追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改革与开放实现了良性互动。在开放中我们确实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东西,但学什么,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学习的是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东西,也就是说,开放是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服务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在于我们在开放中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或经验;把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作为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所贡献。
正是中国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在低速发展,许多国家找不到经济增长的突破口,而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可靠的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国成为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角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越来越大的感召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左凤荣)